- 編號:16343
- 書名:犯罪控制--動態平衡論的見解
- 作者:翟中東    
- 出版社:政法大學
- 出版時間:2004年11月
- 入庫時間:2004-11-14
- 定價:18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一、問題的提出:轉型社會如何控制犯罪…………………(1)
  (一)犯罪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上升較快……………(2)
  (二)犯罪種類有所變化、有所增加……………………(6)
  (三)犯罪規模有所發展…………………………………(8)
二、實踐上的探索:政策、法律與指導觀念………………(11)
  (一)遏止犯罪的實踐:從“嚴打”到“綜合治理”………(11)
  (二)當代中國犯罪控制實踐的主要特點………………(22)
三、理論的反思:生長中的本土犯罪控制主張……………(26)
  (一)學界的重要主張……………………………………(27)
  1.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論…………………………(27)
  2.犯罪代價論…………………………………………(28)
  3.社會保障論…………………………………………(29)
  4.化解阻斷模式………………………………………(29)
  (二)對上述主張的思考…………………………………(30)
  1.究竟如何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定位………………(30)
  2.有為與無為,如何選擇……………………………(34)
  3.面對“片面而深刻”思維范式的困惑……………(40)
    4.“緊張”的啟示………………………………………(43)
四、回到原點:動態平衡論的導出…………………………(4J4)
    (一)犯罪的社會現象性…………………………………(44)
    (二)行動的外在根據性…………………………………(57)
    (三)動態平衡態勢存在的普遍性………………………(61)
    (四)幾個推論……………………………………………(66)
五、如何控制犯罪:動態平衡論的基本主張………………(72)
    (一)構筑犯罪抗制關系…………………………………(72)
    1.犯罪如何發生………………………………………(72)
    2.犯罪如何抗制………………………………………(86)
    (二)構筑犯罪抗制的平衡關系………………………(100)
    1.一個初步的哲學上的解釋…………………………(102)
    2.源于歷史的理性……………………………………(106)
    3.動態平衡態勢本體論上的解釋……………………(122)
    (三)構筑犯罪抗制的動態平衡關系…………………(124)
    (四)動態平衡論的特點………………………………(125)
六、基本措施:動態平衡論關于犯罪抗制觀點的展開……(131)
    (一)當代中國社會引發行為人犯罪的主要外在因素
    與關系……………………………………………(140)
    1.直接引發行為人犯罪的主要外在因素與關系……(141)
    2.間接引發行為人犯罪的主要外在因素與關系……(164)
    (二)當代中國社會抗制犯罪的基本措施……………(181)
    1.關于對誘引行為人犯罪的“財產性的外在因素
    與關系”的抗制……………………………………(181)
    2.關于因“個體與社會聯系”的疏離而引發犯罪
    的抗制………………………………………………(187)
    3.關于因“道德的式微”而引發犯罪的抗制………(193)
    4.關于誘引犯罪的“不公平”因素的抗制…………(195)
    5.關于對誘引犯罪的“高消費”因素的抗制………(198)
    6.關于因“犯罪暴露度下降”而引發犯罪上升
    的抗制………………………………………………(200)
    7.關于因“文化發展失衡”而引發犯罪上升的
    抗制…………………………………………………(204)
    8.關于對引發犯罪的“不健康人格”的抗制………(208)
    9.關于對出獄人群體的再犯控制……………………(215)
七、動態平衡論的社會轉型價值…………………………(234)
  (一)社會轉型的涵義…………………………………(234)
  (二)中國社會的轉型及其產生的問題………………(236)
  (三)動態平衡論的價值………………………………(240)
    1.維護社會秩序………………………………………(246)
    2.支持社會的轉型……………………………………(249)
    3.促進新的社會穩定模式發育………………………(252)
    4.促進社會秩序維護的成本降低……………………(254)
    (四)結語………………………………………………(255)
主要參考文獻(按引文前后)  ……………………………(257)
后記…………………………………………………………【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