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56753
- 書名:沖突與衡平:契約視角下的股東不公平損害問題研究
- 作者:王月.劉倚源著
- 出版社:政法大學
- 出版時間:2013年8月
- 入庫時間:2013-9-17
- 定價:29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以契約理論為研究切入點,以股東不公平損害現象為研究具體模型,深入研究股東不公平損害發生的契約原因、不公平損害現象背后的契約特質,并在此基礎上為最大限度避免和糾正股東不公平損害設計了事先的契約預防機制,其與法定的事后救濟措施互為補充,共同構成預防和規制股東不公平損害的有機系統。本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是契約理論下的公司及公司法,分析公司、股東、公司法的契約本源,對傳統公司法理論和公司契約理論進行比較研究。第二章對股東不公平損害進行契約解讀。第三章介紹不公平損害的典型形式。第四章闡述股東不公平損害的契約預防。第五章主要為股東不公平損害的訴訟救濟措施。
                                               
圖書目錄
引  言
第一章  契約理論下的公司及公司法
  一、人格色彩下的公司
    (一)法人擬制說
    (二)法人實在說
    (三)法人否認說
  二、契約理論:公司內部關系構建的獨特基礎
    (一)契約:從私人到社會的進路
    (二)傳統公司契約理論
    (三)經濟學中的公司契約理論
    (四)契約重生——麥克尼爾的關系契約理論
    (五)公司法理中的契約理論
  三、契約理論對于公司內部基本問題的影響
    (一)公司性質的契約觀點
    (二)公司治理結構的契約性
    (三)股東權的契約性質
    (四)公司法的契約色彩
第二章  股東不公平損害的契約解讀
  一、不公平損害的法概念解析
    (一)“不公平損害”法學內涵的界定
    (二)多數股東、少數股東和控制股東的界定
  二、對不公平損害的認定
    (一)不公平損害的認定原則——在資本多數決和少數股東利益維護之間尋求平衡
    (二)不公平損害的認定標準
  三、不公平損害產生的原因:契約觀點
    (一)不公平損害的內部成因——股東間委托代理契約的不完備性
    (二)不公平損害的外部成因——大股東和經營者一體化的局面
    (三)不公平損害根源于利益沖突
  四、不公平損害產生的關聯性因素
    (一)股東因合理期待所生的不同訴求
    (二)股權平等原則與資本多數決原則的博弈
    (三)股東的機會主義行為
    (四)大股東違背誠信義務
第三章  不公平損害的典型形式
  一、股東權利受損的契約解讀
  二、大股東攫取和濫用公司更多資產
    (一)不公平的關聯交易
    (二)違規為股東提供擔保
    (三)控制股東非法占用公司資金
  三、拒不分配股利造成的不公平損害
  四、違反信息披露制度造成的不公平損害
  五、侵犯股東知情權造成的不公平損害
  六、不當增發造成的不公平損害
  七、不當修改公司章程造成的不公平損害
第四章  權利構建:股東不公平損害的契約預防
  一、預防不公平損害的契約機制
    (一)協議、章程、法律:自由與強制的衡平
    (二)股東權配置的基本框架:以受益權為中心
  二、股權行使規則中的契約預防
    (一)股權行使的基本依托——股東會的構建
    (二)股東權行使的群體性與個體性
    (三)表決權的限制
  三、股權轉讓與股東退出的契約預防
    (一)對我國現行股權轉讓限制立法的檢討
    (二)對股東退出機制的探索
第五章  契約力不能盡的保護:股東不公平損害的訴訟救濟措施
  一、股東會決議的無效及撤銷之訴
    (一)我國《公司法》對股東會、董事會決議瑕疵訴訟的基本規定
    (二)構建完善的股東會、董事會決議無效、可撤銷訴訟制度
  二、股東實現知情權之訴
    (一)股東知情權的內涵
    (二)股東知情權的內容
    (三)股東知情權的救濟
  三、股東派生之訴
    (一)股東派生訴訟的概念界定
    (二)股東派生訴訟的功能
    (三)派生訴訟和直接訴訟的區別
    (四)我國《公司法》對于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相關規定
    (五)濫用訴權的相關防范機制
    (六)派生訴訟的現實意義
  四、司法解散公司之訴
    (一)司法解散公司之訴內涵的界定
    (二)司法解散公司之事由
    (三)我國立法對司法解散公司之訴的規定
參考文獻
后  記